城市抗災能力漸弱
時間:2011-07-14 09:40:50
來源:時代周報
7月5日凌晨起,江蘇揚州降暴雨,5小時內降水達101毫米,成為今年最大一場急暴雨。一些低洼路段嚴重積水,造成部分路段交通癱瘓。
每次出現城市內澇的消息,各大門戶網站基本都會將其頂至首頁。而在某個城市“看海”,也成為網民們近一個月來最熱衷討論的話題。
類似“到武漢大學去看海”和“到北京地鐵觀瀑布”的各種調侃層出不窮,在這些調侃背后,就是這些昔日外表光鮮的城市,緣何在暴雨突襲下顯得如此狼狽不堪?
逢雨必澇
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晝如暗夜,75歲的劉維新已在北京生活近60年,他從未見過北京有這么大、這么急的雨。
這場大暴雨,不僅讓北京多個路段因嚴重積水陷入癱瘓、部分地鐵線路被迫關閉,還有兩名青年也因下車推雨中熄火的汽車掉入污水井中瞬間喪命。
劉維新說的是6月23日下午的那場大暴雨。
“這樣的天氣實在罕見,也難怪北京的城市基礎設施出現問題。”劉維新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盡管在城市經濟的研究領域享有盛譽,但他仍然無法理解,為何一向干旱缺水的北京會突然遭遇如此強烈的大暴雨。
但暴雨傾城,北京絕非孤例。
今年1-5月,長江中下游多省市遭遇干旱,降水達到50年來最低水平。但從6月起,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突現強降水,接連數輪降水過程的降水量創下近60年歷史同期的最高值,使得不少旱區轉眼間成為澇區。
連日來,中國多個城市遭遇強降雨天氣,武漢、杭州、南昌、北京、長沙、成都等地先后發生嚴重內澇,紛紛化身“東方威尼斯”,多個城市的防汛部門也因此進入高度緊張狀態。
網民“張小圈”在微博上說:“連日大雨讓南昌陷入了內澇,號稱耗資20億元改造的城市五大排水系統在如此密集的降水面前不堪一擊。繁華街道可行舟、可垂釣,南昌不久前打出的宣傳口號‘中國水都’終于實至名歸。”
大雨所至,幾乎每個城市都發生內澇。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繁華街道可行舟、可垂釣的南昌,終于如愿成了“中國水都”……
中國去年也曾有百余城市發生內澇,僅廣州市因內澇造成的損失就超過10億元,當時廣州市長萬慶良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都曾公開向群眾道歉。
而今年,在內澇比較嚴重的武漢,市長唐良智也在第一時間道歉,并承諾及時解決城市積水問題。
逢雨必澇,正成為中國很多大城市的通病。
疏于規劃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周玉文在接受時代周報專訪時稱,城市普遍內澇,關鍵在于城市原有的排水設計沒跟上城市發展速度。”
面對這種突發性暴雨,任何城市都可能受澇。劉維新也表達了和周玉文類似的觀點,“中國城市的基礎設施較差,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存在著一個長期的歷史原因。
事實上,不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國內的其他城市,除極少數城市的排水管網建于解放以前,大多數城市的排水系統均為1949年以后修建的。
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政府都面臨技術低下、資金短缺等困難,加之當時城市規模仍相對較小、城市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等現實因素,政府相關部門對包括下水道在內的許多基礎市政工程,原本的設計標準和建設標準都比較低。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規劃所所長謝映霞表示,以北京為例,老北京城1949年的排水設計標準往往只能應付一年一遇的強降水標準,在某些地段甚至只有0.3年一遇。“也就是說,一年淹兩三次也是正常的。”
盡管此后北京市也曾多次對排水管網進行改造,但隨著城市擴張,北京的排水設施仍然比較落后。
“這里面涉及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周玉文對此表示無奈。“最直觀的就是城市化進程太快,但老城區還用老管網,原有的設施已無法承擔起現在的責任。”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經歷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對“老北京”而言,以前所謂的“北京城”大概只有老四區(即二環內)。可隨著中心城區不斷外擴,對現在的北京人來說,“北京城”這一概念已變為五環內。
資料記載,1949年解放前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03.1萬,其中城區人口164.9萬,農村人口38.2萬。但根據北京市政務門戶網站“首都之窗”上顯示的數據,截至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達1755萬人,常住人口密度為1069人/平方公里。
“作為首都,有著眾多外來人口的北京也許是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特例。但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發展軌跡都極其類似:城市范圍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周玉文表示,城市化過程,不僅對原來地表徑流的條件施以改變,也使得社會財富進一步向城市聚集。但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城市集中的人口和財富越多,抗災能力反而越弱。
周玉文表示,“以前下雨可能把自行車一扛就過去了,但現在汽車泡水就會損失很大。遺憾的是,許多城市當時在設計排水系統時,根本未考慮若干年后的今天,馬路上會有這么多汽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城市內澇其實就是我們國家城市的‘富貴病’。”
然而,在眾多城市規劃設計師的眼中,城市內澇則更加凸顯了中國城市排水系統規劃不足的問題。
7月4日,一場暴雨讓成都也陷入癱瘓狀態。成都水利專家陳渭忠表示,城市化進程使城市地面硬化,柏油路、水泥路無法滲水,也是內澇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懿更公開表示:“強降雨帶來的嚴重內澇,不僅顯示城市排水應急系統的脆弱,還揭示了城市建設規劃中‘重地上、輕地下’的弊病。”
對于這一點,城市規劃師、《城市中國》雜志總監楊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談到,國內很多城市建設都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現象,重面子工程,忽略地下設施。
楊偲認為,地上設施越多,地下設施的建設成本越高,所以投入越晚,財政越緊張,如此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律法空白
住建部2010年曾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過一次城市調研,了解各地是否存在內澇的現象。是次調研結果顯示,全國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曾發生過內澇事件。
在一些發達國家,防止城市內澇的問題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譬如美國,防城市內澇的法律制度對城市內澇防范、治理措施,規定得相當詳盡。其中,佛羅里達州就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規定新開發區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在日本,甚至還有《下水道法》,對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項技術指標都有嚴格規定。
令人遺憾的是,盡管中國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內澇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則幾乎是一片空白。
讓周玉文痛心的是,由于相關部門對于城市排水管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人才的流失問題也已逐漸暴露出來,并且日趨嚴重。
在周玉文看來,以前不少大學都曾在本科設有給排水專業,但由于近年環保事業蒸蒸日上,許多原來讀給排水專業的人都轉行去做污水處理,還有大批人才流失國外。
許多高校甚至還取消了給排水的本科專業設置,以致目前全國真正能培養排水管網專業人才的學校已寥寥無幾。周玉文表示,“一到出了問題,才發現能解決問題的人太少了。”
周玉文把自己的專業領域形容為“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似乎真的像城市腳下的下水道,很有些寂寞清冷的味道。
但社會有這樣的需求。周玉文警告稱,一旦發生嚴重內澇,造成的損失將無法估量。
周玉文呼吁政府和公眾應重視排水管網事業,“現在總有人說巴黎模式好,說德國人在青島修的排水系統好,那是因為人家城市設計建設的理念就是百年大計”。
“如果說當時我們的經濟條件有限,那么我們現在經濟發達,技術也不落后”,周玉文認為“我們有必要給百年以后的城市留點什么” 。
公共排澇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寫道:“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與良心。”
在眾多城市遭遇“水浸街”后,這句話被多家媒體數次引用,用以再次向世人介紹那個連下水道都仿佛承載著文化的巴黎。
巴黎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統。從1851年一個名為歐仁尼?貝爾格蘭的工程師首次為巴黎下水道系統的發展、清除和維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術起,一直到1999年,巴黎才完成對這個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處理。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不斷完善,巴黎下水道總長2347公里,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每天,超過1.5萬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過這條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區。
這樣的市政工程初期投資巨大,但后期使用過程卻節省大量人力和物力。即便在多雨季節,巴黎仍舊暢行無阻,地鐵通道上不會掛“瀑布”,車子也不會變成“潛水艇”。
那么,國內的下水道工程是否可借鑒這種看似完美的巴黎模式?
作為歐盟水信息項目的特聘專家,周玉文領導的給排水系統研究室與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都有廣泛的合作關系,他認為巴黎模式并沒有我們可以借鑒的可能性。
“巴黎的特殊性在于:首先巴黎城中就有條塞納河,方便排水;其次是設計標準高,而我們的城市卻有諸多歷史原因,不可能再重新建一個巴黎。”周玉文說。
在中國的城市馬路下,密密麻麻分布著雨水管、污水管、燃氣、電力、電信等各種管網。由于在初期規劃并未綜合考慮城市未來發展速度,各種管網鋪設往往是反復開挖,各自為政。
而出于各種安全考慮,不同管道間必須有一定的間隔。例如,為防止污染,污水管與給水管不能離得太近;而為了防止漏電導電,電力管又不能與水管離得太近。
因此,如果要擴大原來的排水管口徑,周圍的其他管線位置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此一來,就相當于把地下所有的設施都重建一遍。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在現有條件下,怎樣才能進一步改善、完善我們城市的排水系統?”周玉文說,在業內人看來,西方發達國家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以人為本”的理念才是最值得國內城市學習的東西。
事實上,周玉文已不止一次發出盡快建一套公共排澇系統的呼吁了。在研究和總結了許多國家的排水經驗后,他認為建立兩套排水系統的做法似乎更適合中國國情。
在周玉文看來,“一大一小兩套排水系統的好處是,小排水系統可沿用城市現有排水管網,而當排水標準超過現在管網負荷能力時,就可同時啟用大排水系統,例如可利用馬路、運動場、停車場和公園綠燈等場地,人為地組織超標準的水到這些地方去暫時存水,也可以像芝加哥一樣在地下修建一些大的雨水調節池,然后再慢慢排走。”
這樣不僅可讓城市免遭大面積水淹,也能讓政府和公眾知道哪里會先淹。周玉文認為,而不是像現在被動地等著雨后哪里出問題了才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