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內澇源于填湖造地
時間:2011-07-13 11:43:03
武漢,中國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
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因此,武漢多的是水,素有“百湖之城”之稱。
如今,“百湖”已成往事。
6月18日,一場“13年來最強降雨”突襲武漢。一天內降水量達193毫米,武漢中心城區88處路段出現漬水,多數地方水深在40厘米以上,交通癱瘓。六天后,另一場降雨再次造成部分城區積水。
官方對于城市內澇的解釋與往年相仿,包括降雨太強、排水能力跟不上、工地施工破壞管網等。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一位細心的武漢市民卻在漢網論壇貼上不同時期的市區地圖,指出淹水處大多地勢低洼——那些地方原本都是湖。
這些地圖呈現的是一座現代都市的高速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填湖造城史。其中既有“大躍進”時期填湖造田、圍湖養魚的歷史創痛,亦有改革開放以來填湖造城的發展之殤,甚至包含當下房地產開發的現實沖動。
財新《新世紀》從武漢市水務局了解到,上世紀50年代,武漢市湖泊面積達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紀80年代已經縮減為874平方公里。近30年來,又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相當于3萬多個標準足球場。與之相對應的是,近30年來,武漢市城市建成區總面積從220平方公里增加到475平方公里,擴大了一倍有余。
“沒有一個湖泊是因為自然因素消失的。”武漢市水務局一位人士稱,上世紀50年代初,武漢市七個主要城區共有大小湖泊127個,目前僅存38個,其中真正專用于調蓄雨水的湖塘只有5處。
瘋狂的填湖造地和無序的城市開發,近乎毀滅了這座“百湖之城”天然的湖泊調蓄優勢。這一切,也在相當大程度上釀成了水淹全城的惡果。
一條大道波浪寬
在武漢三鎮的版圖上,全長10.3公里的雄楚大道非常顯眼。這條建成于1996年的主干道是武漢第一長街,多處路段系填南湖而建,自建成之日起就成為武漢三大漬水區域之一。
6月24日,梅雨季的最后一場暴雨再襲武漢,盡管水務部門早已嚴陣以待,降雨量也遠小于6月18日,雄楚大道依舊陷入一片汪洋。
當日下午4時,雄楚大道與靜安路交界處豎起“前方漬水,車輛繞行”的藍色警示牌,掉頭不及的車輛在此陷入擁堵。前方百米處,緊鄰雄楚大道的曬湖涵洞再度淹水,最深處近兩米。一輛白色的巨型攪拌機陷落在水里,積水漫到后視鏡的位置,所幸司機及時逃離。
曬湖涵洞是通往南湖花園城的入口之一,該社區居民接近十萬。居民郭先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該路段逢大雨必積水,來往居民只能棄車徒步前行。此時橋洞下人行道的積水已有齊腰深,一些居民扶著墻蹚水進出,也有一些年輕人趁列車飛馳而過的間隙,翻躍鐵路橋回家。
從曬湖涵洞沿雄楚大道往東,沿途多處路段漬水,尤以湖北省公安廳所在路段最為嚴重。當日下午5時,這段雙向六車道的馬路和人行道均被黃褐色的積水淹沒,每逢車輛經過,竟會掀起一陣陣波濤,兩旁行人猶如在江邊行走。
自降雨伊始,水務人員就打開了公安廳對面的迪雅花園小區門口的窨井蓋泄洪排水,還臨時找來一輛自行車架在排水口處,以防行人掉落。小區兩旁有30多家臨街鋪面,商鋪老板伙計們也嚴陣以待。一位小賣部的店主說,6月18日那天,店內積水沒過膝蓋,她僅來得及把香煙挪到柜臺上,可樂、雪碧都在水里泡著。
6月18日大雨過后,武漢市有關部門為88個漬水點列了一份表格,在每個漬水點后簡要注明漬水原因。或因排水設施能力不足,或因管網老舊,或因工地施工破壞管網,或以上原因皆有,但雄楚大道四個漬水點后卻未注明任何原因。
“那幾條理由已經不能再作為雄楚大道漬水的借口了。”6月24日,在迪雅花園門口,一位退休的老先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因為從2004年開始,武漢市投入近億元實施雄楚大道排水管網改造工程。到2006年,有關部門通過媒體宣布,“已消滅最后一處漬水點,雄楚大道將徹底告別漬水”。
但是,這位老先生發現,工程完工后,漬水雖有好轉,并未根除。在他看來,當年填南湖而建的雄楚大道地勢低洼是漬水難治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