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傍晚出外辦事,與友人約在市中心會面,一碰頭就見他皺著眉頭說:“長安街邊上,晚上到處都是小商販,你別說現在人人都在罵城管,但是不管不行啊!”
適巧,就在他說話的時候,名聲不佳的中國城管剛遭遇新一輪口誅筆伐。事緣本月14日重慶一名水果攤販在逃避城管時,摔下梯坎導致顱腦損傷。網上有人上傳她摔跤后的現場照片,只見她趴倒梯坎底下不省人事,面部和手臂都被鮮血染紅,水果散落一地,鞋子掉了一只,那畫面委實讓人義憤填膺。
但攤販杜先菊究竟是怎么摔倒的?現在看來,這又是一樁糊涂案。新華社引述她說,城管拉著她的水果筐,城管一松手,她摔下了梯坎。但也有目擊者說,是杜先菊掙脫掉頭跑時,由于一直往回盯著城管方向,沒看著前路,所以跑了三大步直直摔下了臺階。
官方的結論則是:城管無毆打、推搡行為,但見人摔傷卻不救,免去帶隊城管干部的隊長職務,其他隨隊人員停職檢查。
就在此事正告一段落之時,上周五自稱是“重慶市政的一員”的民眾致信“打假斗士”方舟子為城管鳴不平。這個自稱負責處理市民投訴的寫信者指出,城管做了很多別人嫌苦嫌累又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評價。而且許多所謂城管打人的事件,都是虛構的。
他以重慶為例說,夏天重慶的夜啤酒、燒烤,擾民厲害,投訴也非常多,城管不能不管。高物價、小區配套不完善,農民工進城卻無法轉化為城里人,形成市場對小商販的需求與供應,才是問題的根本。
他還提出,城管管理的法理依據是維護市政設施、市容市貌——一個大家不是很有共鳴的理由。反之,如果從食品安全、工商條例、燒烤油煙的角度,由衛生、工商、環保部門等去管,受到認可會比城管容易得多,但是上述沒有一個部門去管理,因為這些事項沒有“油水”。
有關城管的種種問題,中國學者早已做過許多深入分析。像已故學者蔡定劍就曾強烈提出,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大量轉移到進城農民與失業下崗工人,他們都需要靠街頭擺攤維持生計,政府維護城市秩序的前提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管理也應當服從于民眾的生存權,管理不是為了限制,而是為了服務。
而上述據稱出自“重慶市政的一員”的信,則是從不同出發點指出同一問題:城管是以什么依據來管?直接理由不是食品安全、工商秩序、環境保護,或者社會治安,而是維護市政設施、市容市貌。而在另一方面,為什么會有城管并無正式法定定位,只依據行政許可法而存在的特殊隊伍來管?答案是:其他部門都不管。
有學者痛批,城市將小攤販和乞討人員視為落后、不文明、有損現代化的象征,想要從城市抹去或掩藏起來,是患上病態的“城市潔癖”。我想病態與否可以商榷,但是此地確實特別重視“觀瞻”,重形似勝于神似,或者說重形似先于神似。人們會費相當大的精力去處理“好看不好看”的問題。當然“好看”與否的界定標準,是看是否井然有序,而非是否有活力與生命力。
至于實質的、深層次的問題,可能因為太難,或管理者的直接利益有限而被放在次要位置——慢慢才解決。
其實,重形似先于神似的習慣不僅反映在市容市貌的維護上。管好表面秩序的心態與思維,是體現在多種方面。例如現行的維穩機制,它的首要追求不是矛盾的解決,而是不鬧出事情來,甚至許多民眾期待的也是如此。中國這么大,問題這么多,哪兒是一時半刻解決得了的?當前不時冒起的官民沖突故事,都可以歸類為“發展中的問題”,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然而,不斷累積的問題,也正越來越直接的考驗中國社會的韌性、容量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