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獲批,使得之前陜、川、渝提出的共推“西三角經濟圈”,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設想更加現實。 6月20日,陜西省發改委副主任權永生告訴本報記者,現在三省高層已經在推進西三角經濟區,三省發改委已經簽署合作協議,形成了工作機制。 但對于這一地區是否可以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包括陜西省在內的三省市正在研究,還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權永生說。 今年兩會期間,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正式拋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 其核心內容是,分布在西部的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聯合,大西南與大西北聯手,共同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 三省共謀西三角經濟圈 “西三角經濟圈”對三地獲得更多的國家支持的現實意義凸顯。 長期來看,在西部由陜、川、渝三省(市)的合作將有利于在西部地區形成一個國家新的經濟增長極,從而帶動西部大開發和我國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格局的形成。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央拋出了4萬億的龐大經濟刺激計劃,在西部地區來看,此時正是西部爭取更多支持的最佳時機。 當然,更多的陜西省官員和研究人員都更堅持認為,三座城市經濟之間的互補性決定了三座城市之間的聯合。 從產業特征來看,西安科研力量與研發能力較強,航空航天領域水平高,但受產業基礎限制,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偏弱;成都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城市,其航空產業與西安互補,電子信息產業也相對發達;重慶市制造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承接成都、西安的研發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從資源情況看,陜西的基礎材料、礦產資源豐富,四川水電資源豐富,重慶可以接納和下滑四川的水電產能,陜煤入渝也極具吸引力,另外就是三地還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人力資源相對充足,可以形成內在的發展動力。 不過,考慮到成渝獲批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而事關西安更高戰略定位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一直未能正式獲批,西安和成渝兩市之間似乎并沒有在同一個水平上。 從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口的角度來看,西安與其他兩個地區還有一定差距。 “可以說,在西三角中,重慶、成都是大柱子,西安是個細竹竿,在拉動西部大開發上,重慶、成都都是騾子,西安是頭小毛驢”,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會員、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寶通告訴記者,所以,“要構建西三角,帶動西部大開發,必須做大做強西安”,“只有這樣,西三角才能平衡和穩固”。 而做大西安的一個很重要的選擇就是加速推進西咸一體化的步伐。在張寶通看來,隨著西安行政中心北遷,城市中心北移,西安、咸陽已經連成一體,西安應當向重慶、成都學習,抓住構建西三角的機遇,采取重慶、成都城市發展模式,果斷調整行政區劃,盡快組建大西安,實現西咸一體化。使大西安與大重慶大成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穩定的支撐起西三角經濟區。 記者獲悉,在國務院批復的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中,對這一地區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而且,“支持西安在統籌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被明確的寫入規劃。 這樣,三座城市都具有了新一輪體制改革中的相關探索命題。成渝地區探索的統籌城鄉發展同樣是陜西省和西安現實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命題,而西安市正在申請的統籌科技資源的探索也是成都和重慶需要突破的體制瓶頸之一。 對于西三角經濟圈的提出,陜西省副省長吳登昌在今年5月21日舉辦的大關中發展論壇上公開表示,“作為相對滯后的西部地區、亟須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快建立跨省市的經濟圈,以帶動整個西部經濟快速崛起,形成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五”規劃中,提出了要搞兩個經濟帶:一個是“隴海-蘭新經濟帶”,一個是長江上游經濟帶。但對這樣的規劃,經濟界一直有爭議,認為“這個帶太長,帶動力不夠強”。 這也使得在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的時候,國家就規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作為帶動西北、西南的戰略高地。 而十年后,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開始浮出水面。 “西三角經濟圈”首先在重慶的決策層中形成共識,有兩個重要的背景:今年是西部大開發十周年,以及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獲批。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使得在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西部地區,都必須考慮一個新問題——西部大開發的下一個十年怎么走? “西部大開發到今年10年了,總結10年的經驗,我們要把西部的發動機整合起來,也就是把西安、成都、重慶整合起來。”西安市副市長楊廣信在5月21日的大關中發展論壇上公開表示。 包括重慶在內,對于打造西部地區在全國的重要經濟增長極來說,三地無論是總體量上還是經濟輻射能力、范圍上來講,都難以承擔西部經濟增長極的地位。 “單靠重慶總量不足,勢單力薄,希望延續國務院提出的成渝經濟概念,在西部打造一個三角經濟區。”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今年兩會期間在北京表示。 “目前,重慶、西安、成都都一樣,城市的基數還比較小,只有三地聯合,做大基數,才可能使經濟總量占到全國GDP的10%以上,西三角經濟圈才可能成為中國第四增長極”。楊廣信稱。 按照統計,現在的西三角總面積22平方公里,人口1.18億,包含47座城市,GDP總額1.5萬億,占全國的6.3%,占整個西部的33%。 經歷了10年的西部大開發以后,目前,西安、成都、重慶三城市已經形成1小時經濟圈,高速公路和鐵路城際專線3小時經濟圈也指日可待。 西安到成都的城際快速已經在勘測,今年就要動工,同時,西安到蘭州、蘭州到重慶的鐵路也都在規劃中。 “三座城市時空距離的靠近,也讓西三角具備了足夠的支撐。”楊廣信稱。 西三角經濟圈突破秦嶺屏障,將中國西部最具潛力和實力的三大城市整合了起來,使成渝經濟區和關中天水經濟區貫通,便于聯合起來進行經濟的整合提升,也便于人員的往來和資源整合,可望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引擎和龍頭。 “同時,也有利于使這一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使其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又一增長極。”楊廣信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