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坪新區竟是“公交盲點”
公共交通成了城市擴展的絆腳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蘭州市的城區也在飛速外延,曾經的農村如今早已成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購物、休閑、娛樂、美食等基礎設施逐一配套,商業格局與氛圍逐漸形成,曾經的農民搖身一變,成了地道的城里人。
-隨著一些招商引資項目的開工建設,一批批外來人口開始涌入,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卻是“新的公交盲點”的出現。
-這不僅是于2006年正式啟動的蘭州高新區彭家坪新區的真實縮影,也是安寧、雁灘開發區等城市外延地帶正在遭遇的困境。
城市架構外延
“果園”變“新區”
提起彭家坪,或許很多蘭州人首先會想到的便是“萬里果園”、“韭黃基地”等這些曾經的規模農業產業。然而,這個曾經依靠農業產業的鄉村小鎮,早已今非昔比。
彭家坪鎮地處七里河區西北部,北倚七里河城區,東接七里河城區、西果園鎮,南連黃峪鄉,西臨西固區金溝鄉,西北靠崔家崖鄉。區域總面積22.8平方公里。全鎮轄牟家坪、彭家坪、蔣家坪、任家莊、王家堡、土門墩、西坪、龔家灣、石板山、賈家山10個行政村,35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1999年8月被省體改委批準列為甘肅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0年12月被省民政廳批準撤鄉建鎮,2001年6月28日正式掛牌。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鄉鎮”。
據介紹,2000年初,當時的彭家坪鄉只有14000多人。隨著蘭州理工大西校區的入駐,大大小小項目的落地,截至2008年,全鎮的總人口已接近25000人,其中農業人口近14000人,非農業人口及流動人口達到了11000人左右。鎮內有省財政學校、省自行車訓練中心、蘭州雞場等省、市屬企、事業單位近20家。
經過近幾年的時間,圍繞著到理工大校區,周邊形成了濃厚的商業氛圍,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加入了“教育服務大軍”的隊伍,在提高自己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拉動了彭家坪當地的經濟發展步伐。2006年,彭家坪作為蘭州高新區的新園區之一正式啟動。這個曾經的鄉村小鎮華麗轉身融入了蘭州的城市肌體。
記者在龔家灣十字看到,做為彭家坪最繁華地段,購物、休閑、娛樂、美食等基礎設施已經初見雛形,幾個規模較大的飯店、商場也投入使用,已經有了不少的客流量;幾家新的婦幼兒童用品、鞋類、時裝等類的小店鋪也是顧客盈門,但是更多的樓層還處于招商引資階段;貫穿整個規劃區東西向主軸線的264號路已經投入使用,兩邊的商業用房已基本建成,出租商用房的廣告貼滿了街道兩邊。雖然,這時還不似舊城區繁華熱鬧,但早已脫離了鄉村的氣息。
蘭州高新區彭家坪新區的正式啟動,揭開了彭家坪從農業走向工業、服務業的序幕。隨著一些重大項目的落地,彭家坪高新區已初具規模。2010年9月,蘭州市國土資源局一次性推出彭家坪的百余畝工業用地,為彭家坪向工業進軍提供了有利保障。據了解,到2010年底,蘭州高新區彭家坪新區落地建設的產業項目共21個,總占地畝數1042畝,總投資額27.06億元,預計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總產出約77.35億元,總稅收貢獻為3.5億元。目前,在已落地的21個項目中,完成土地招拍掛的項目有15項,已正式開工建設的項目有8項,海源、金橋、斯凱特三個項目已經開始地面以上工程建設,國家質檢中心、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理工大科技園等項目即將陸續開工。
彭家坪新區
被公交“遺忘”的角落
在記者采訪中,一落戶彭家坪新區的企業負責人不解地對記者說,“既然是規劃的工業園區,也已經有很多家企業在這里落戶,但不知為何一直沒有通公交,我們出行要么坐摩的,要么步行,太不方便了。這與國家級工業園區的建設標準相差也有點太遠了。”對該負責人的埋怨,記者也深有體會。
當記者與該企業負責人約好去采訪時,該負責人先是給記者指引方向,然后一再叮囑讓記者在西關十字乘坐105路公交車到終點站龔家灣下車后,在龔一校門口等該企業的自備車輛去接。當記者婉拒時,該負責人竟然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們在彭家坪工業園區,到現在還沒通上公交車,我們的員工平時要么坐摩的,要么步行,第一次來這里的人基本找不到。”
當天,按照該負責人的指引,記者在西關十字乘坐105路公交車到龔家灣下車后,真沒找到通往彭家坪工業園區的公交車輛,只是不時有摩托車開過來問:“到哪?”看到記者搖頭,這些好心的摩的司機都會提醒,“這里不通公交車,人們出行都坐摩托車或‘三馬子’,如果近了可以自己走,遠的話,只能坐摩托車或‘三馬子’。”看著這些破舊不堪的“出行工具”,記者不禁為乘坐者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摩托車和‘三馬子’是不允許載客的,你們這樣拉人不覺得危險嗎?”記者不解地問道。“那有啥?我們都是干了十多年的老司機了,絕對是安全的。”一位摩的司機自信地說。
在等待了片刻后,記者從龔一校門口乘坐該企業自備車前往座落于彭家坪的工業園區。寬闊平坦的馬路上除了摩托車和“三馬子”外,沒有一輛公交車駛過。看似不遠的一段路,司機師傅開足馬力跑了近10分鐘。司機師傅告訴記者,隨著蘭州理工大西校區的建成和園區內一些產業項目的開工建設,學生、外來務工人員、企業員工越來越多,但由于一直沒有公交車,一方面大家出行困難,另一方面由于當地人出行只能乘坐黑車,或摩的、三馬子等交通工具,交通事故相對也比較多。
記者在龔家灣十字碰到理工大學生小李時,他和同學剛從一輛黑車上下來。“沒有公交車,我們只能坐黑車,兩年了早都習慣坐黑車了,沒急事時我們基本選擇步行,這就是沒公交的好處,我們可以順便鍛煉一下身體。”小李不失幽默地說。
“公交車是我們這里最大的難心事!自從彭家坪被納入高新區后,我們真覺得自己也算是真正的‘城里人’了,眼看著周邊的農村一個個變成了工業區,可是不知為什么竟然連一輛公交車都通不進來。”當地老人任國志不解地說。他告訴記者,10多年前,自己還不到40歲,還想借工業園區的落戶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十多年過去了,眼見自己都快步入老年人的行列,這里除了修了幾條路、引進了一些項目外,其它基礎方面的變化并不是很大,自己的想法也就泡了湯。“如果說10多年前,這里沒有公交車是人太少的緣故的話,現在的人口要比那時候至少能多3倍以上。新修的幾條路也的確很寬敞,按理說通上公交車應該不會是很大的問題。”任國志說。
安寧高校集中區
為交通所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蘭州市安寧區一條條筆直寬敞的馬路如玉帶舒展,凸顯著一個城市濃烈的現代氣息。相比于被公交“遺忘”的彭家坪新區,安寧農大、城市學院等高校集中區就要幸運的多,雖然是幾萬人守著10多輛公交車,但總歸沒有完全陷入“公交盲點”。
“從西站通向我們學校的只有121路公交車,一直是車少人多,雖然每次都是從兩頭的終點站上車,但我們從來沒指望著坐上座位過,能擠上去就已經很幸運了。”上周末,在西站121路公交車終點站,正在等車的甘農大學生小賈說。她告訴記者,由于121路公交車較少,學生又多,所以很多時候,學生們會搭伴“包”黑車出行,而且黑車超載、超速更是家常便飯,雖然大家也為自己的安全而擔憂,但迫于無奈,不得不坐黑車。她還告訴記者,該校的西大門臨濱河路而開,路面寬暢,但自她入校3年多來,一直沒有通上公交車。“雖然有時候,我們也很煩黑車,但說實話,如果真的沒有黑車了,我們的出行又是一個麻煩。”小賈和她的同學們就這樣被糾結著。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諸如甘農大、城市學院高校集中區出行困難的問題不僅是公交車輛少,而且還存在著區域內外無公交的現象,這就為黑車的運營提供了條件。如果趕上周末,學生要出去上培訓班,或參加校際之間組織的活動,大多數學生會選擇乘坐黑車。“黑車雖然比公交車貴一元,但比起公交車快多了,也很方便,我們去安寧植物園又沒有直達的公交車,同學們就包一輛面包車,通常包一輛面包車是20元。”城市學院學生小李說。
“地沒有了,我們又沒什么技能,不想辦法跑跑車,日子怎么過?”一位不愿具名的黑車司機這樣說。據他講,在甘農大附近跑黑車的原來都是劉家堡一帶的農民,由于2005年安寧區劉家堡、迎門灘一帶,許多村民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身份由農民變成了城市居民。失去土地后,沒有技能的他們便瞅中了“跑車”的生意。“也幸好這里的公交車少,學生們來來回回的不方便,坐車的人就多些,我們的生意還算湊合,過個日子沒問題。”該司機師傅說。
據報道,安寧區劉家堡,坐落著甘肅農業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甘肅省實驗中專、農大附中和附小等多家大、中、小學校。甘肅農業大學目前有在校大學生15000名,教職工及家屬4000余人;蘭州城市學院目前有在校大學生近8000名,教職工及家屬2000余人;相鄰的農大附中、附小及甘肅省實驗中專等學校合起來也有師生近5000人,加上周邊的農科院等企事業單位和劉家堡附近的居民,這里的人口將近5萬。然而,這5萬人的出行卻僅僅依靠蘭州公交集團第三公司的13輛121路公交車。
掃除盲點
怎一個“錢”字了得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架構不斷外延,蘭州周邊郊區不斷延展為城市的主體。這些被拓展的新城區成為新的投資熱土,在經濟發展大提速的同時,就需要合理的基礎設施配套跟進,尤其是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包括彭家坪、雁灘、安寧等新區卻落入了“公交盲點”的尷尬。
城市公交既是城市的血脈,又是展示城市形象與風采的活廣告,它將一個城市的城市氣息、人文氣息無際地擴散、傳播。因此,從任何一種意義上講,城市公交擔負著除它自己的載客功能外,還具有“城市形象大使”的潛在意義,成了一張名副其實的城市名片。去年,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袁占亭在蘭州公交集團調研時就曾指出,必須進一步加強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為市民提供方便周到、快速準時、經濟舒適、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的優質公交服務。特別是在棚戶區改造和改制企業土地利用中,要預留公交樞紐站和停車場用地,改變終點站車輛大都在馬路上掉頭、馬路上停車的現狀。
蘭州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也在密切關注著城市外延擴展,從方便群眾出行方面考慮,的確需要在外延地區開通一些公交線路。隨著優先發展公交政策的逐步落實,應在新城區建設及舊城改造時將公交場、站、線路、停車等站點規劃設計進去,同步建設,同步施工,但在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資金等各種原因,實施起來困難較大。
據介紹,蘭州市公交專項規劃上已經涉及了包括彭家坪、東出口、南出口、北出口的公交停車場建設。在《蘭州市公共交通發展線路規劃》中,不僅對城區內部公交服務盲區也作了特別規劃,還對新開發建設的區域和規劃的新城區的“掃盲”作了規劃。《規劃》中指出,“對于城區公交站點500m半徑的覆蓋盲區(如雁灘東北區域),需要調整線路或增加公交站點,提高公交線網的覆蓋率,填補現有的公交服務盲區,使居民公交出行更便捷、更舒適。”“為積極配合新區的開發建設,有效帶動其經濟發展,應結合新區道路網絡的建設和用地屬性,增設公交線路,提高新區及其外圍地區的公交覆蓋率和可達性,方便居民公交出行。”據了解,蘭州市現狀重點建設的區域有和平新區、雁灘地區、彭家坪地區和新城區,這些地區也是公交線網規劃的重點。
“這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首先場站建設需要征地,錢從哪里來?”公交集團一負責人面對記者采訪時,雙手抱頭,焦慮地說。他表示,線路的調整,主要是場站建設等基礎設施要配套,目前包括雁灘、彭家坪等地區都已規劃建設公交場站,他們也將爭取盡早開工建設。隨著“新區”的建設,公交集團也計劃在條件成熟時開通公交線路,以方便群眾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