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在“小云助貧”上談到了他在云南勐臘河邊村扶貧中的一個困惑:他和一個農戶聊天,知道該農戶2017年從瑤族媽媽的客房項目里掙了七八千元。在李小云看來,像瑤族媽媽客房這樣基本上不用太多的勞動力,主要是幫助收拾一下房間就可以獲得這樣的收入,已經很不錯了。但是農民卻說:掙的太少了。對此,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城市化委員會委員張英洪指出,農民說自己掙的太少,恰恰真實地反映了當前農民的生存生活的實際情況。
張英洪分析指出:第一,我們既要看到農民收入的增加,也要看到農民支出的增加與壓力。改革40年來,農民已經被全面卷入市場化生活中來,農民的各種生活支出也在大大增加,生活壓力不小。當地農民增加的收入,可能不足以使農民從容應對各項生活支出,包括改善生活條件的支出。第二,我們既要看到農民絕對收入的增加,也要看到農民相對收入的差距。當前不僅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而且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也很明顯。第三,我們既要看到農民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也要看到農民潛在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下的農民,隨著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蘊藏在心中的巨大需求會不斷釋放出來。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品質,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張英洪認為,李小云教授遇到的困惑正好生動說明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想像通過扶貧讓農民增加收入就會使農民心滿意足。即使農民生活富裕起來了,也會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和應對。
他同時指出,我們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扶貧工作者的努力去解決農民面臨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熱情幫助,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需要大力破除束縛農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觀念障礙和體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