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腳步堅實向前。在經歷了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農業產業化等一系列改革浪潮之后,牡丹江市農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下一步牡丹江市農村的改革和發展走向何方?在市委十屆十五次全會上,牡丹江市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明確提出建設一體化發展先行城市,努力打造城鄉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一體化新格局的目標。在這一進程中,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對牡丹江市來說可謂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和嘗試。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何更好地把握農村新型社區的內涵、認識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對牡丹江市農村社會發展的多重效應、如何為加快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開好頭、起好步,是當前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
緣起隱形“短板”
“建設農村社區,就是要大力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打破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上的城鄉二元結構。”提起牡丹江市加快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市城鄉統籌辦相關人士道出了這樣的初衷。
“V”,一個世界通用的勝利符號,但對城里人和鄉下人來說,卻另有一番滋味。
近年來,通過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牡丹江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連年攀升,全市城鄉人均收入比達到了1.5∶1,低于全省的2.4∶1和全國的3.3∶1。雖然牡丹江市城鄉間經濟收入的“V”字距離在拉近,但公共服務等無形距離的拉近速度,卻并不盡如人意。
在牡丹江市農村,公共服務缺失仍是普遍現象,比起城鎮居民,這里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軟硬件建設更不可同日而語。如何服務好全市近200萬農村居民,不僅是我們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更是牡丹江市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先行城市一道繞不過的“坎”。
實事求是地說,近年來,牡丹江市相關部門一直致力于把公共服務送到農民手,但效果卻并不十分理想,這一方面是因為牡丹江市村屯數量龐大、位置分散,以自然村為單位實施公共服務成本過高;另一方面是受經濟發展所限,在原有體制框架下運作,讓有限的政府財力、人員和公共服務資源,直接延伸進入每一個村莊并不現實。
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的“短板”,必須像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晶川所指出的那樣,要以更大的魅力抓改革,堅持創新發展,建設一體化先行城市。加快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建設農村新型社區上,近年來,山東、浙江、遼寧等省份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他們通過農村社區建設這一平臺,將城市中已經成型的社區服務模式因地制宜地“搬”到了農村,讓農民在家門口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
“農村新型社區不僅是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的平臺,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的用武之地。”市城鄉統籌辦相關人士介紹說,近年來,許多部門在農村社會建設過程中常常感到鞭長莫及,無法全面深入。但隨著牡丹江市農村新型社區的建設,像國防教育、司法調解、勞動保障以及“農家書屋”建設等等,都可以在農村社區找到有效的平臺和陣地。
“眾流歸一,各部門借助農村社區深度參與農村社會建設的過程,也是在農村打造服務型政府的過程。”專家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