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絡問政大多“開而不問”
網絡問政是建設“陽光政府”的重要保證。伴隨著網絡普及,民眾聲音與互聯網平臺逐漸融為一體,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關注政務,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但很多地方政府的問政平臺往往流于形式,形同虛設。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其“曝光”功能背后也存在“網絡陰謀”與“網絡暴力”。由于網絡民意的雜亂性、隨意性特征,政府難以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因此相當比例的政府部門對民眾網上言論持“聞而不問”態度,網民申訴者多,政府回應寥寥。甚至有些政府部門將網絡民意視為政府工作的對立面,開設網絡平臺只是迫于政治大環境的“跟風”,本身并沒有通過網絡與民眾交流意愿,久而久之,網上政務平臺便淪為僅存形式的“僵尸網”。
2、網絡問政亟待建章立制
網絡問政更需要建章立制、有序開展。面對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政府必須拿出一整套的應對措施。若政府不做改變而只是簡單地開放平臺,民眾聲音很快便會將政府言論淹沒。對于政府做法,民眾視角多元,政府不可能一一給予解釋,而若因此便“關門做皇帝”、拒絕與民眾溝通,只會將更多民眾推向政府的對立面。可以說,僅有開放、坦誠、平和的姿態不足以支撐雙方的有效交流,政府還需在制度層面完善設計,以自身機制的改變給網民以正面引導。
3、網絡問政考驗群眾路線的意識和本領
在互聯網時代,基層群眾的呼聲和訴求有了更為直接便捷的反映途徑,同時黨和政府也能夠更為密切地聯系群眾。這反過來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盡快適應網絡時代群眾路線的新走法,并且要主動掌握網絡時代了解民意、解決民需的工作方法。這不僅是我們黨和政府執政理念的一次調整,同時也是執政能力提高的一次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