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丙: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長
一、前言
湛江地處我國大陸最南端,位居國家三大半島之一的雷州半島,全市人口800多萬,市域面積1.326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46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面積225平方公里,人口165萬。海岸線總長2100多公里,是“一帶一路”海上戰略支點城市、環北部灣中心城市之一、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型海灣城市。
湛江海灣大橋
近年來,在有序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針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尤其是城市經濟運行、交通運行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湛江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從城市發展的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大膽探索實踐,創新城市建設思路,理清城市發展方向,按照車行暢順、慢行宜人、水行生態、風行流通、物行循環“五行”要求,提出并加快建設腳印城市、海綿城市、循環城市的“三個城市”,堅定走綠色、低碳、循環的城市發展之路。
今年以來,湛江市聚力推進中心城區金沙灣“三個城市”示范樣板區建設,通過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改善周邊水體環境、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等措施,豐富片區商業文化與旅游休閑功能,為深入推進“三個城市”建設發揮了示范和引領作用。今年3月,聯合國環境署專家考察湛江申報“聯合國SUC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對湛江“三個城市”的建設實踐給予充分肯定。
二、背景:建設“三個城市”是湛江推進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的成功實踐
?。ㄒ唬┙ㄔO“三個城市”,符合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符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
黨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將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作為深化改革重點目標之一。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3月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將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綠色化”和“國際化”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方向和剛性要求?;趪艺弑尘埃Y合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湛江市果斷提出建設腳印城市、海綿城市、循環城市“三個城市”的工作要求,并將“三個城市”作為湛江打造綠色城市的主要綜合實踐,持續發力,扎實推進。
?。ǘ┙ㄔO“三個城市”,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2015年7月,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了可持續發展領域國際化評價體系《可持續城市與社區評價標準導則》,旨在指導發展中國家可持續建設。低碳環保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湛江“三個城市”建設符合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
(三)建設“三個城市”,符合城市綠色出行趨勢的現實需要
隨著城鎮化尤其是城市現代化、機動化進程的加快,市民步行、騎行的出行環境日益惡化,慢行出行分擔率大幅降低。進入21世紀,鑒于綠色環保和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再度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居民青睞的交通工具,比如歐洲國家、美國等。在我國,住建部2014年1月頒布《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確立了低碳環保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在道路規劃設計和管理中應有的地位。目前,國內許多城市在綠道網建設中,劃分了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建立BRT快速公交系統,使地鐵、城軌、快速公交、常規公交的無縫換乘更加便利,越來越多人傾向于BMW(公交+地鐵+步行)的出行方式,湛江“三個城市”是推動城市綠色出行的創新實踐。
三、主要做法:精準發力,綜合施策,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ㄒ唬┮越⒑屯晟瞥鞘芯G色出行系統為取向,加快建設腳印城市
湛江市于2014年率先提出建設“腳印城市”的理念,2015年在市區全面啟動建設。與此相適應,我們在住建部的指導下,出臺制訂了全國第一部技術導則,制定并實施湛江“腳印城市”建設八大行動計劃,扎實推進規劃建設緊湊型街區、生活化街道、科學分配路權、構建慢行系統、打造公交都市等關鍵性工程,并取得了明顯成效。過去一年,湛江市累計投入資金16億元,其中,建設城市道路27.5公里;綠道220公里;劃分公交專用道20.4公里;添置新能源公交車541臺;投放新能源出租車480輛;租賃自行車1萬輛;有效地提高以公共交通、自行車及步行為主的綠色出行分擔率。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的發展目標,明確提出“一個尊重、五個統籌”的城市工作要求,特別強調要堅持集約發展,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蛾P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街區的規劃和建設,分梯級明確新建街區面積,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加強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系統建設,倡導綠色出行”“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為突破口,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等等,這些意見要求與湛江建設“腳印城市”的理念、做法和技術要求不謀而合。
湛江“腳印城市”建設的基本做法主要有:
1、緊湊型街區
在中心城區,特別是人流活動密集區域采用小尺度街區的開發模式確定合理的用地規模,鼓勵通過較高的建筑貼線率保證臨街商業界面的連續性,提升街道活力。堅持以城市“舊區”和“新區”為基本分區,結合開發程度、主導功能、交通組織、景觀風貌、歷史文化保護等差異,因地制宜選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和強制性要求,從而實現緊湊型街區。為了改變寬馬路+單一功能的大尺度街區,給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帶來障礙,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兩個措施。
?。?)縮減街區尺度,增加路網密度。一是加密城區支路網密度,營造城市微循環系統。通過修編《湛江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規定城市規劃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容積率2.0以上區域)地塊或道路邊長300米以上的,應在該地塊或道路中段設置對外開放的支路或街坊路,營造城市道路“微循環系統”。對用地單位投資建設支路并無償對外開放,采取把道路用地納入容積率計算,按相鄰項目容積率的0.5倍給予容積率獎勵的辦法,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二是建設新區示范區。對海東新區起步區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索:街區尺度控制在150-250米之間。同時,規劃連續貫通立體的步行系統,通過建設腳印城市技術導則,引導建設單位設置地面步行廊道和二層步行連廊,最后通過天橋、地下通道、建筑二層空中連廊,將商業、辦公、交通樞紐、重要建筑和重要景觀地帶串聯起來,在形成連續立體、舒適宜人的步行系統。
?。?)用地功能混合開發。利用湛江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中心城區控規全覆蓋的契機,從城市用地布局、空間結構考慮職住平衡,結合行政分區和組團設置一定規模工業用地,并 按規范要求重新調整配置公共服務設施,避免過于集中、單一功能所造成的潮汐性交通。同時,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中考慮不同用地功能之間的兼容性,選擇功能互補性強,能支持多層次活動的土地混合開發,如:居住、辦公、商業、公共服務、娛樂的綜合開發。通過平面功能混合開發以及不同時間段功能用地的使用特性,減少通勤交通造成的交通擁堵問題。
濕地公園
2、生活化街道
針對街道人氣少,建筑退線很大,空間被停車占用,缺少必要的遮蔭、座椅等家具設施等問題,我們采取三個辦法“還路于民”。
?。?)縮減建筑退線,塑造積極的街道界面。根據道路兩側的建筑使用功能和業態,縮減建筑退讓道路的距離,將街道融入通行、休憩、娛樂、交往等功能,形成步行空間、休閑空間、小型交往活動空間,形成有活力的街道界面。
?。?)塑造有活力的公共空間。根據公園綠地、廣場和公共體育活動場地等的占地面積,設置不同尺度、不同規模的公共空間,提高公共空間的可達性,提供各種人群活動所需的場地和設施。一是項目建設預留公共空間。要求建筑退讓城市道路空間作為城市公共休閑空間使用,不得設置圍墻和作為機動車停車場。將居住區附屬綠地面積2%的綠地規劃為對外開放的公共綠地,作為公眾休憩使用。二是結合公園設置體育設施。在公園可利用的公共空間布置體育設施,滿足休閑和運動的需求。三是結合公園設置休閑娛樂設施。吸引人流,增加公園的活力。四是人性化的細節設計。公共空間細節設計以人為本,考慮人的活動需求和使用功能。
?。?)增加遮蔭設施、街道家具、照明、標識系統。在街道和公共空間增設遮蔭、休憩、亮化等設施,吸引人駐足和停留。針對南方樹木茂盛樹冠低矮,對人行道照明燈頭的高度進行調整,把路燈燈頭由6米調整到4.5米左右,提高透亮率。
3、路權分配
對城市道路(除快速路)分配路權時,遵循行人·騎車人·公交乘客·汽車駕駛人的優先級原則。對市區已建道路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空間不足的,鼓勵實施機動車道瘦身計劃,減少機動車道數量,增加非機動車道空間。針對城市道路規劃建設以車為主,步行、騎行的空間被擠占的現象,我們主要采取五個方面措施。
?。?)從技術標準上規范路權分配。規定城市各級道路優先保證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對有條件的城市主次干道設置公交車專用道;干道以上等級道路實行機非、人非綠色隔離,并合理設施公交專用車道;老城區道路空間不足時,優先保證人行道、自行車道以及機非物理隔離;非機動車道、綠道和人行道盡量做到對稱分布,若受道路寬度限制,也可以選擇非對稱分布。同時,明確規定“機動車系統(包括分隔帶)與慢行系統(包括人行道、綠道和非機動車道)道路斷面宜按以下比例分配: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慢行系統不小于道路斷面的1/3;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慢行系統不小于道路斷面的1/2;支路慢行系統不小于道路斷面的2/3(機動車道不小于6米)”,充分保障慢行系統空間的路權。
(2)從政策引導上保證路權分配。采取“政府+市場”的辦法,通過制定獎勵性政策,調動項目建設單位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如:規定臨近城市道路的建筑應在沿街面設置騎樓,騎樓架空廊道面積不納入建筑面積和建筑密度計算,并按架空廊道水平面積的1.5倍獎勵建筑面積,獎勵的建筑面積不納入容積率計算;經批準建設的相鄰公共建筑二層以上相連或跨越(下穿)街區,用于公共交通聯系功能的空中走廊和隧道。按過道水平面積的1.5倍獎勵建筑面積,獎勵的建筑面積不納入容積率計算;項目用地開發建設時,在項目地塊內建設的對外開放的公共道路,按相鄰項目容積率的0.5倍給予容積率獎勵。
(3)從建設內容上落實路權分配。一是建設騎樓和風雨連廊。規定首層架空設置騎樓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供行人通行。二是建設地下過街通道。在城市商業中心區主要商業建筑和交通節點之間建立多層立體步行系統,形成全天候步行區域。三是建設人行天橋。在繁華商業街區建設人行天橋,減少人流穿越對道路交通的干擾。四是增加道路綠色交通路權的比例。根據交通需求,重新劃分街道路權,增加步行、自行車的路權比例,優化出行環境。五是通過機動車道瘦身,增加綠色交通路權比例。六是設置安全過街通道。將行人和自行車、電動車過街分道設置,保障通行安全。七是設置下沉式道路,保障地面慢行空間,增強快速通行能力。八是設置慢行空間保護設施。在人行道、自行車道等與汽車道交匯的處設置小石柱,抬高路緣石高的高度,防止汽車入侵慢行空間。
?。?)從管理措施上保障路權分配。一是設置公交專用道,確保公交優先。二是設置騎行專用道,保證電動車、自行車路權。三是設置騎行候燈區,確保慢行優先。為避免支路機動車與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之間的相互干擾,在機動車停止線前布置自行車候燈區。把停車線退后10米左右,留出足夠的空間給自行車和電動車。同時在信號燈的控制上也采取自行車優先機動車變綠的措施,讓自行車優先通過路口,緩解兩種交通方式之間的影響。
?。?)解決影響路權的矛盾和沖突點。一是清除電線桿、電箱等“攔路虎”,保障行人通行暢順。二是規劃和建設電動車和自行車的停放站點,清理和整頓車輛亂停放行為,確保停車規范化。三是規范建設和管理退讓道路空間。整治項目退界空間,打通圍墻,強化小區通達性。
4、連續綠道
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中心城區慢行系統進行優化,明確不同等級道路的不同功能,打造層級清晰的慢行網絡體系。提出適合一般慢行網絡(步行、自行車)的設計方案,通過增加路網密度,設置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市區綠道網,形成慢行交通網絡,營造了宜人的慢行系統。針對城市慢行系統密度不夠,通達性不夠,不安全、不舒適。我們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
?。?)建設市區綠道網,形成慢行交通網絡。通過優化現狀綠道系統,完善自行車配套基礎設施,健全線路指示標識,建設沿岸、沿湖觀景自行車道,營造安全、舒適、便捷的騎行環境,引導市民選擇騎自行車出行,緩解交通壓力。目前,湛江市區共規劃綠道線路13條,全長約400公里,設置103個驛站,現已建成綠道142.3公里,基本將市區主要公園和重要公共服務設施節點串聯起來,形成了良好的慢行交通網絡。
?。?)設置友好過街設施,保證慢行優先。在過街設施的標識上,明確保障行人的空間權力,建設有特色的、行人友好的標識系統,保障行人安全便捷通行。
(3)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倡導綠色出行。整治岸線功能,結合廣州灣大道建設一條長度約10.7公里,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車行駛,專門用于騎行的“自行車高速公路”,提高赤坎和霞山兩個城區間的騎行速度,減少交通擁堵和碳排放。同時,建設從高鐵站到市區自行車高速公路。未來計劃規劃建設連接各縣市區的區域自行車高速公路,形成一個連續、循環、高效的自行車高速公路系統。
5、公交都市
在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中明確公共交通在城市客運中的主導地位,形成以大中運量公共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基礎,出租車和水上客運為補充的發展模式。建設公交信息指揮系統、公交出行服務系統、電子站牌等智能公交系統建設,中心城區實現了APP智慧公交。推廣純電動新能源公交車的應用,打造“綠色公交”,中心城區公交全部采用新能源公交車。針對公共交通與用地缺乏協調、公交用地缺乏保障、路權缺乏保障,不同綠色交通方式的接駁不順等問題,我們堅持“政府主導、公交公益、公交公辦”的發展方向,收回公交營運權,市區公交統一由公交集團來經營。并提出規劃、建設、路權、保障“四個優先”。
?。?)規劃優先(樞紐、場站規劃)。編制《湛江市公共交通體系專項規劃》,以規劃引導建設。優先保障公交場站用地,加快公交首末站、樞紐站、綜合車場和港灣式??空镜瘸鞘泄徽緢鼋ㄔO,提高公交進場率。
(2)建設優先(基礎設施)。科學設置公交站場,完善公交基礎設施。建設海田公交樞紐站場,海東新區客運樞紐站大型公交綜合站場及一批公交首末站。
(3)路權優先(專用道)。重新劃分城市道路路權,市區城市道路劃分20.4公里公交專用道,保證公交車在高峰期時段順利通行。
?。?)保障優先(車輛、設備)。一是加大車輛更新力度,提升綠色公交硬件設備。購置170輛LNG公交車和371輛新能源公交車以及376輛純電動公交車,成為全國地級市營運公交純電動車最多的城市,全國第一個公交車WIFI全覆蓋的城市,與全國35個城市實現IC卡互聯互通。推行公交GPS調度系統,探索公交智能電子站牌的創新應用,建設手機APP系統,提高公交車發車頻率和準點率,增加車輛班次、縮短班時班隔,讓市民直觀掌握車輛位置、道路及車廂擁堵情況。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入近千萬元資金新建56座款色新穎的港灣式候車亭,港灣停靠站的建設留出足夠的騎行空間,保障騎行人的安全和騎行通暢度,確保道路通行效率不受公交車進出站的影響。三是發展公共租賃自行車。公共自行車驛站與公交站無縫接駁,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主城區現有自行車站點472個,公共自行車設備10000套,基本實現市區范圍全覆蓋,全市平均每天租用達3.5萬人次。
(二)以主城區治水為突破,加快建設海綿城市
湛江位于廣東西南部,地處北熱帶季風氣候區,受海洋氣候調節,常年有熱帶風暴、臺風影響,雨量比較充沛,年均雨量1417-1802毫米,地面雨水主要通過河涌或者排水管渠流入大海,老城區常受“水浸街”困擾。
根據國家建設海綿城市的要求,結合湛江城市實際,編制出臺《湛江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及試點區域實施方案》,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化管理規范,明確人行鋪裝、雨水溝渠設計、停車場生態、屋頂綠化等22個技術標準,集中整治市區河涌和水浸街黑點,實施公園綠化低影響開發建設、海綿小區試點、城市道路雨水系統構建試點、城市河渠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試點、海綿城市示范區和完善城市規劃編制及管理規定六大行動計劃。除試點區域確定建設130多個項目外,還同步編制試點區域外239項建設項目庫,實行滾動編制制度,使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達到整體協調,穩步推進,起到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我們堅持在城市建設中牢固樹立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理念,自覺落實“先底后圖”“先自然后人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設要求,最大限度減少水泥地面,減少不透水硬化鋪裝,減少占用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濕地;依托新區開發建設,探索創新融資模式,開展并擴大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著力改善提升城區水環境,出臺實施《湛江市主城區水系綜合整治三年實施計劃(2015--2017年)》,全面整治主城區22條河涌,大力施截污管道、污水處理、生態修復和生態補水四大類共48項治理項目,至2017年實現污水變清水,至2020年實現清水變生態水,至2025年實現生態水變直飲水。
金沙灣
(三)以推進垃圾分類回收為突破口,加快建設循環城市
湛江是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在廣東省繼廣州市之后成為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湛江開發區、奮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是國家、省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湛江市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主要以垃圾分類回收為突破口,實行分類、分袋、分裝、分放、分運、分責“五分”,建設了馮村垃圾焚燒廠,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并從以下八個方面發力:
一是以布局優化為著力點,進一步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推動產業集聚規模化發展,同時推動現有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和升級,推動園區關聯產業之間的高效耦合;二是以鋼鐵石化產業集群為著力點,拓展延伸發展裝備、能源電力、化工和新型建材、物流服務等產業鏈條,構建完善的重化工業海港經濟產業鏈條;三是以產業轉移園為著力點,推動轉移產業與湛江市現有產業的高效對接及與周邊城市的錯位發展;四是以強化規?;⒃O施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循環化農業基礎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節水型高效農業,推動工農復合發展;五是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和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集中處理體系建設為著力點,健全社會層面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六是以推廣普及綠色消費模式和循環文化為著力點,推動形成循環型社會;七是以完善城鎮生態型基礎設施建設為著力點,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建設美麗湛江、智慧湛江;八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推動建立長效機制。
目前,湛江在赤坎金沙灣片區開展“三個城市”建設樣板區建設,推進“腳印”路網、“海綿”試點和“循環”社區建設,試點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集中處理,打造城市轉型發展樣板片區。通過打通社區圍墻、科學分配路權、加建風雨連廊、廚余垃圾分類處理、推行限塑令、綜合整治環境、整治車輛亂停放等一些列措施,實現了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打造了宜人的慢行出行環境。作為環境綜合治理的難點問題,在金沙灣已得到有效的解決,這一成功做法將在湛江廣泛推廣與應用。
四、主要成效:湛江建設“三個城市”已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持
?。ㄒ唬┲厮艹鞘谢盍Γ簭摹败囕喅鞘小毕颉澳_印城市”轉型
湛江是“一灣兩岸、擁灣發展”的海灣城市,中心城區呈組團式發展,海灣西岸建成霞山、赤坎一南一北兩個老城區,由三條南北走向的主干道相連接,市區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期“潮汐式”擁堵現象越來越嚴重。建設“以人為本、公交優先、行人優先”的腳印城市,推動城市交通從“資源管理”向“需求管理”轉變。通過建設生活化街道、緊湊型街區,強化社區開放通達,打造適合公交出行、安全騎行、休閑步行的低碳出行城市。初步形成了緊湊型的街區,構建了多元的生活化街道和宜人的慢行系統。腳印城市建設在湛江全面推進、深得民心,近途步行、短途騎行、中途公交、遠途拼車出行成為市民喜愛的綠色出行新時尚,交通擁堵現象得到一定的緩解,城市活力和美譽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ǘ┲貥嬌鷳B框架:從“水泥森林”向“海綿城市”轉型
通過嚴控開采和涵養回補,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控制;實施“水清岸綠”工程,對14條“臭水河渠”進行了流域截污、生態治理,主要河流水質顯著提升;全面排查并完成易澇點的整治,“水浸街”問題明顯改善;粵西首個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為海綿城市的建設、運營、監測和評估等系列工作提供了平臺基礎,應急能力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力地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后續工作。同時,相繼建成的海綿道路、海綿公園、海綿小區為城市增加大量的人工海綿體,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目前,萬達廣場、保利愿景花園、京基城2期、君豪酒店等四個建筑獲得了廣東省或國家綠色建筑的標志,初步達到了海綿化建筑與小區的要求;在建的華田路、源珠路等城市道路認真落實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初見成效。城市從水泥森林、硬底化向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健全,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轉型。
?。ㄈ┲亟ㄎ镄醒h:從“垃圾圍城”向“循環城市”轉型
積極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圍繞資源高度循環利用總要求,著力構建循環產業和社會資源循環利用兩大體系,重點實施58個循環示范項目。突出利用湛江鋼鐵基地和中科煉化兩個國家級臨港重化產業項目隔墻布局、同步建設的機遇,推進高爐礦渣高值化資源化和鋼廠含鐵塵泥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鋼鐵石化循環經濟;建設再生資源交易平臺、循環經濟信息服務平臺和技術研發及孵化器平臺,強化循環經濟服務支撐;推進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分類處理體系,在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注重用社會和市場力量推進廢品回收,實現垃圾“化整為零”,就地回收處理,強化了城市污水處理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在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構建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廣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正在從資源消耗從向資源循環利用轉型。
五、經驗與啟示:政府主導推動、社會響應聯動是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基本之策
1、堅持規劃引導,抓好配套政策這個前提。
建設“三個城市”只靠領導重視還不行,必須落實到規則上。有了規則和標準,部門在審批項目的時候就有了依據。建設腳印城市是新時期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繼承和創新,需要理論的指導和技術的支撐。為了有效指導規劃和實踐,便于執行和落實,需要將新做法與相關規范結合。湛江修編《湛江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編制《湛江市建設腳印城市規劃技術導則》以及“三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及時為指導“三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提供有力的規范和引導。實踐與立規相結合,不但將理念和思路轉化為具體的規定和要求,而且確保新措施、新做法得到貫徹和落實。
2、堅持近遠結合,抓好統籌協調這個基礎。
目前,湛江中心城區人口約110萬,機動車保有量20.6萬臺,尚未達到建設地鐵的條件。近期,腳印城市建設以縮減街區尺度,打造生活化街道、科學權分配路、建設慢行系統為主,引導廣大市民近途步行、短途騎行、中途公交出行、遠途拼車出行,提高以公共交通、自行車及步行為主的綠色出行的分擔率,遠期建設高效公交都市,實現軌道、航空、航運、高速公路多式聯運、無縫接駁;與此同時,湛江還結合實際分別提出海綿城市和循環城市建設近期和遠期建設目標和要求,針對性解決現階段存在問題和難題。只有立足現狀、規劃長遠,把遠期規劃和近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基礎入手、從細節著手,才能實現綠色低碳“藍色生態之城”的規劃設想。
3、堅持創新理念,抓好傳承突破這個關鍵。
“腳印城市”建設提出一些創新的觀點和做法,如:規定生活街區的尺度、路權分配的比例要求、機動車道寬度的瘦身要求,沿街商業建筑設置風雨走廊、以及居住組團必須將綠地的2%用作公共空間,臨街設置成街頭綠地等做法和措施,既是理念上的創新,也是傳承和突破。需要規劃管理部門從技術標準、管理措施方面處理好已建和新建的矛盾,形成依法辦事、規范運作的機制,做到每項舉措有依據、每個行動有標準、每個細節有規范,才能使“腳印城市”的理念和做法落到實處。
4、堅持政企合力,抓好資金來源這個保障。
城市建設解決資金問題是難點,只有探索有利于實施“三個城市”發展的長效機制,才能切實解決這一難題。除了制訂促進綠色交通、低碳出行、循環發展方面的政策措施,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資金外,還應該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合力,采用企業捐建、政府補貼(獎勵)、土地捆綁、項目捆綁的方式,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外資投入建設,才能為探索這一成功實踐提供保障。
5、堅持綠色低碳,抓好城市轉型這個導向。
應對城市發展中的挑戰,打造一座好城市的關鍵是轉型。建設“三個城市”是觀念轉型、消費轉型、行為轉型。隨著寶鋼湛江鋼鐵和中科煉化等重大項目的落戶,以及省委、省政府對湛江的政策支持和傾斜,湛江在迎來跨越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建設循環城市,發展循環經濟是促進湛江市城市與產業雙轉型,以循環經濟模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是實現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腳印城市和海綿城市,是以公共交通、綠色交通為核心,解決城市擁堵,引導低碳出行,建設綠色、生態、安全、宜居之城,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型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轉型發展,謀求后發崛起的湛江“既要經濟崛起,又要藍天碧水”的必由之路。腳印城市、海綿城市和循環城市三位一體,有機融合在新型城鎮化的全過程,是湛江推動城市轉型、實現綠色化發展的探索與實踐,是湛江回歸人本城市的綱領與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