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身份卑微的“德國制造”,在英國工業雄霸天下的時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機械制造業的31個部門中,德國有17個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占比超過50%,處于前3位的部門共有27個。此等表現,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德國制造:一個國家品牌如何跑贏時間》是《財經》雜志記者華璐、沈慈晨赴德國制造業百年企業的“朝圣”之著,翔實地講述與還原了“德國制造”在百年起起伏伏中的精彩故事,以及“德國制造”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德國制造”對于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而言,既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有很多可資借鑒的地方。
“德國制造”向來以質量聞名,堪稱“品質保障”的代名詞。在國際上,平均每10家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中,就有6家生產高端機械產品。所以,德國制造,代表著高標準和近乎“偏執”的嚴要求。一如華璐、沈慈晨在書中所言,CFT的故事也許正是“德國制造”的一種寫照。在德國,許多家庭主婦煮雞蛋要用量具精確量出水的容量,下面條同樣要用天平秤面條的分量。對于標準的依賴、追求和堅守,必然導致對于精確的追求。而對于精確的追求,必然反過來提高標準的精度。德國人的精確主義,必然會帶入其制造業。精確主義直接給德國制造帶來了精密的特性。相比之下,中國語言中的“差不多”,既表現出中國人駕馭的“不確定性”,也顯示了“中國制造”的不求精確的模糊性和隨意性。
企業走路,政府鋪路。舉目全球,“德國制造”美譽遠揚,并正推進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戰略,激蕩了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德國制造,是國家戰略。首先,政府重視制造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它的最大特色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并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協調;企業承擔2/3的科研經費,剩下的1/3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買單。其次,德國企業“小事大作,小企大業”,不求規模大,但求實力強。他們幾十年、幾百年專注于一項產品領域,力圖做到最強,并成就大業。此所謂“大業”特指“大事業”,在業內有地位、受尊敬。這些大業者,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業,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壓縮機,RUD的工業用鏈,Karcher的高壓專業吸塵器都是行業的全球領袖。“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強”的自然結果。
在行業內處于領先位置,或擁有數一數二的市場份額,或具備一馬當先的技術優勢,在公眾視野內相對低調,年收入在50億歐元以內——具備上述特征的企業被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稱之為“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目前在全世界約有3000家隱形冠軍,其中有超過1500家在德國,他們是德國Mittelstand中的佼佼者。華璐、沈慈晨認為,這些“隱形冠軍們大多從事制造業且極為專注自己的細分領域,在創新和研發上不遺余力,擁有出色的產品和服務,并且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釋放出巨大的競爭力。”所以,“中國制造”不應急于炒“概念”,而應靜下心來把德國企業最傳統的精華學會。西蒙教授認為,中小企業要想做大,就必須專注(focus),即在產品和業務上選擇“做深”,而不是“做廣”。簡言之,對德國工業4.0的經驗要本著“學標桿、找差距、謀發展”的戰略思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仔細分析我國各行業、企業現狀,進而提出具體改進方向和措施。
“質量是設計、制造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如果能關注每一個細節,就可以實現零缺陷的目標。”一如德國大眾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所言,德國企業文化中總是把質量放在至高的地位,既不會因為追求先進而追求先進,也不會為“高大上”而“高大上”。這是德國企業的顯著特點之一。一如華璐、沈慈晨在書中所言,“德國目前也不是所有企業都達到工業3.0階段。德國企業的某些關鍵工序甚至停留在1.0至2.0之間。”比如,全球最大工程機械用關鍵零部件公司凱奧集團,其液壓件鑄件清砂工序,還由很年長的工人慢悠悠手工進行。德國佬為什么不采納機械化、自動化甚至數字化呢?其中的奧妙值得思考。當然,德國制造業之所以長盛不衰的奧秘還在于“質量”和“創新”。德國企業對研發投入毫不吝嗇,研發經費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在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國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年度研發費高達58億歐元。
制造雖易,質量不易。且行且珍惜。“德國制造”的光環并非與生俱來。從歷史上看,“德國制造”經歷了由弱到強、由辱到榮的“灰姑娘”式的蛻變進程。日前,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在《德國制造:一個國家品牌如何跑贏時間》中,華璐、沈慈晨從宏觀與微觀兩大層面入手,依次從探尋——解讀——思考三大維度展示和分析德國制造的成功歷程,內容涵蓋德國百年制造業的產業制度、文化環境、創新機制以及背后的教育、養老等與德國百年制造密不可分的一系列鮮為人知的影響因素。當“工業4.0”上升成為德國的民族戰略,“中國制造2025”的路在何方,不但要看企業,也要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