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彭祥林,1971年生于湖北,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曾就職于航空部附屬研究所。現任北京均友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長期致力于工業自動化、環保節能處理、智慧城市及智慧園區建設等領域的技術研發。
為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國務院于2015年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未來10年要“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航空航天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十大重點領域”。這一戰略的提出將對科技企業的發展有何影響?科技企業又將如何抓住這一機遇轉型升級?城市化委員會委員、北京均友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祥林從行業角度解讀稱:“‘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在于融合,其實質是將設計、生產、流通、客戶等各環節以自動化、信息化、互聯網、物聯網等手段整合起來,使其更高效智能地運轉。”
《城市化》:作為科技企業掌舵人,您認為《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領域的突破發展”戰略將如何影響企業走向?
彭祥林:從行業角度理解,我認為“中國制造2025”(即智能制造)實際上是應用互聯網等手段,把設計、生產、市場、客戶等領域整合起來,提升其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使生產、流通等運轉過程更高效,其核心在于“融合”。從技術角度看,“中國制造2025”的基礎都是現有的技術基礎,隨著技術的漸進式發展(如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的發展等),逐步出現優化與創新,而非脫離現有技術直接產出全新的結果。
這一進步的過程在不同行業中有不同的實現方式,比如在汽車制造行業中,生產自動化的進步或許體現為機械手、機器人等工具的更廣泛應用;我們企業所服務的石油石化行業,主要實現的則是流程的自動化。伴隨技術的改進,工業自動化將實現集成度更高、集成速度更快,網絡覆蓋率更高、傳輸速度更快、更加安全等。智能制造不僅包括生產、流通的自動化,還包括信息(管理)的自動化,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投入大量時間、資金成本建立的ERP(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等。
我認為,以上都是“中國制造2025”的有機組成部分,包含了從制造自動化到物流、資金等的信息化管理,這些也是各大企業一直關注并重點發展的。具體到我自己與公司團隊,過去十幾年間,我們將業務從石油、石化行業的自動化測控系統延展至環保、節能設備及技術服務,智慧城市與智慧園區建設等不同領域,核心雖然始終是“技術”,但已在嘗試通過吸納、整合不同的資源,實現技術的升級、業務外延的擴展,這與《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領域的突破發展”戰略是一脈相承的。我想,未來中國智能制造要解決的問題,或許是如何通過互聯網實現生產、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的更高效連通、運轉,這對于科技企業來講也是一個值得把握的機遇。
《城市化》:您提到了環保、節能服務,“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也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戰略任務和重點之一。對企業而言,這一戰略是如何在具體的業務操作中體現?
彭祥林:就公司業務而言,環保、節能領域的業務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環保與節能設備的研發;二是環保與節能服務的提供,即設備本身需要提供的工業服務(或稱環保服務),它是設備的延伸。現在有一些公司專門從事工業服務(如污水處理等),他們自己沒有設備,要購買我們的設備去做服務,而我們可同時向最終用戶提供設備與服務。
比如,煉油廠中的大型儲油罐在檢修之前要進行清洗,過去的人工清洗無論安全度、環保性,還是資源再利用等方面都難有保障。我們研發的大型油罐機械清洗設備解決了目前國內大型儲油罐的清洗問題,彌補了過去人工清洗的不足。設備維護工作由人工變為用機械完成,這其實也是一個產業升級的過程。
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參與其他公司的產品研發,其中一個公司研發的平板太陽能集熱器和LED節能燈大功率散熱器都是節能領域的新產品。以大功率散熱器為例,快速散熱是大功率LED節能燈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若無法實現快速散熱,LED節能燈的使用壽命會大幅縮減,最終結果將不僅無法實現節能,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高效散熱技術也是我們公司涉足的方向之一,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能源高效傳輸和散熱中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在具體的業務擴展中,很多方向是對前一方向的延伸,彼此之間并無明確的界限,各方向也不是相互獨立的關系,比如設備清洗既屬于環保領域,又屬于工業服務的范疇;我們原本的電氣自動化項目之一——通過變頻系統實現中央空調的自動控制,也能起到節能的功效,由此延展出了如今的節能服務等。《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若我們企業所做的工作能對此起到推動作用,我想,這將是我與團隊義不容辭的責任。
《城市化》:作為企業的主要業務之一,智慧城市及智慧園區建設早在2013年就已成為國家力推的城市建設新模式,如今住建部公布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中涉及城市已超過300座。您能否從技術角度說明一下,如何通過網絡實現智慧城市與智慧園區建設?
彭祥林:建設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所需的4G—LTE專網與普通公用網絡不同。現在常見的4G手機,所用的網絡也是無線4G網絡,但是這種網絡屬于公用網絡。4G—LTE專網則屬于專用網絡,其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政府、園區及相關企業,而非普通百姓,相當于在城市、園區或企業中建設一個內部專用的局域網,在此區域內可以不使用外部的公用網絡。其與公網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使用公共網絡打電話、看視頻、傳信息等,都要耗費流量,需要向運營商繳費,專網則無需走流量;第二,專網的服務對象通常有較高的信息保密需求,因此專網建設需要有更強的安全保障;第三,有些客戶(如公安部門、消防單位等)需要建設專門的集中監控中心,以隨時接收外設網點的圖像或數據信息。相比公網,專網帶寬更寬,信息上行(數據從攝像頭等監控終端向監控中心方向傳輸)速度更快,因而更適于較大數據量的快速上行傳輸;第四,網絡建設需要設置基站,單個基站的覆蓋范圍越寬,所需的基站量越少,成本越低。由于專網屬于客戶自用的網絡,不像公網一樣有較大的客戶量,因此更強調成本控制,這就要求單個基站的覆蓋范圍越廣越好。就單個基站的覆蓋范圍而言,普通公網基站遠小于專網的覆蓋距離;第五,由于專網應用于特定行業,其設備終端要在特定環境中使用,這就對專網終端的防水、防塵、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專網與公網頻點不同,二者雖可并存于同一空間,卻是彼此獨立的,不會相互干擾,也不存在競爭關系;若有需要,專網與公網可通過衛星、網關等彼此連通。無線4G專網屬于較新的科技成果,我國近幾年才真正開始應用。作為科技企業,我們愿意為國家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使專網更廣泛地應用于行業管理、城市和園區建設等領域,助推城市化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