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對于即將全面實行營改增的四大行業而言,眼下正處于最關鍵的時刻,這些經營主體得適應全新的稅收政策,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
本專題試圖記錄不同行業人士在改革前夜對改革過程中的一些焦點、難點問題。相比于制造業的生產鏈條清晰明了,較容易劃分上游和下游的增值區間,服務業業態豐富,種類多樣,清晰劃分經營鏈條上的增值區間并不容易。而且,有些行業比較難取得進項增值稅發票,導致可抵扣額減少,進而影響納稅負擔。
因此,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既需要耐心,也需要細心。制度設計需充分考慮各個細分行業面臨的現實問題,進一步便利納稅人進行抵扣,以促進減稅。
導讀
德勤稅務師事務所稅務合伙人宮濱指出,營改增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事情,采購部門、銷售部門等業務部門能否在價格談判、合同簽署之中把增值稅的要求體現出來,是企業能在稅制改革中獲益多少的關鍵。
5月1日即將落地的營改增,將帶來超過5000億元減稅規模。不動產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現行增值稅將轉變為比較完整的消費型增值稅。企業購入、租賃不動產的成本,允許納入抵扣,所有行業將普遍獲益。
除了減輕企業稅負,營改增將對企業管理產生系統影響。增值稅價稅分離,這將對原有價格體系產生影響,上下游企業如何分攤營改增的減稅效應,項目招標報價體系也將改變,對企業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不動產帶來全面減稅
5月1日之后,營改增全面擴圍至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不動產納入抵扣。財政部曾測算過,不動產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將帶來超3000億元的減稅額度。
德勤稅務師事務所稅務合伙人宮濱表示,5月1日之前,企業買入商業地產,花多少錢就多少花,比如1000萬購入一個廠房,1000萬完全計入成本;全面營改增之后,如果還是支付1000萬,其中11%的部分可以抵扣增值稅進項稅,計入到成本里的數字也不再是1000萬,所有公司都會在改革中受益。
除了通過外購、自建等方式新增不動產的企業將獲益,租入不動產的企業也將普遍獲益。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李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動產租金允許納入抵扣,這對不動產租賃商和租戶雙方都能帶來減稅效應。
具體而言,持有物業進行出租的不動產商,比如擁有一個大型商場。營改增的政策規定4月30日之前取得的不動產,可以選擇5%的簡易計征方法,也可以選擇11%的一般計稅方法——不動產商會通過精確測算,選擇一種對自己更有利的方式來計稅。
如果選擇簡易計征方法,不動產商稅負略有下降,因為5%的增值稅稅率相當于4.76%的營業稅,相比原來5%的營業稅有所下降,而租戶獲得5%的進項發票可抵扣,租戶租金成本實際下降。如果選擇一般計稅方法,相比營業稅多了6個百分點,商場可給租戶開具11%的進項發票,假如商場將6%的稅負完全轉嫁給租戶,商場仍只負擔5%的增值稅,又有其他進項,商場稅負下降;而租戶仍新增5%的進項,租金成本下降。
營改增的政策設計上,還充分考慮不動產抵扣中的細節。近日,在有中稅協主辦的“營改增”稅務公益大講堂上,國稅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處長王葳表示,稅制設計上基本本著有利于納稅人的原則。不動產抵扣中,有些不動產是專用于不得抵扣項目的,這部分不能納入抵扣。有些是兼用于可抵扣項目和不可抵扣項目,國際上其他國家多會對“兼用”抵扣進項合理的分配,允許部分抵扣;但我國這次營改增政策規定,“兼用”的不動產可以做全額進項抵扣,就是本著對納稅人有利的原則。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不動產納入抵扣,比較完整地實現了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有利于擴大企業投資,增強企業經營活力。
不動產行業通過營改增減負,將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房地產市場。不動產納入抵扣,是否能進一步刺激商業地產去庫存呢?
一家國有大型房產企業財務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于本來有不動產購置意向的企業而言,營改增能減輕其負擔。但因為不動產納入抵扣,企業是否進一步加大不動產的投資,還要看具體不動產未來的投資收益,畢竟購置一棟樓會占用很多資金,而且在房地產去庫存背景下,那些三四線城市的壓力還是很大,企業投資會謹慎考慮。
營銷模式變革
一家大型房地產企業市場營銷部門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們企業正在對全部門進行營改增的培訓,買房子送其他東西的模式將受到影響。
此前,電信行業推行營改增試點時,也曾遭遇類似的問題,電信業中常見的“充話費送手機”的模式受到一定影響。
李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增值稅條件下,企業送的東西視同銷售,是需要納入企業銷售報表中,需要繳納增值稅。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加強發票的管理,贈送的東西由于視為銷售,需要繳納17%的進項稅,為了沖抵這部分稅負,在購買環節一定要獲取增值稅專用抵扣發票,最好選擇能開具專用發票的一般納稅人,盡量避開小規模納稅人;否則,企業稅負會增加。
李雁進一步表示,類似房地產企業,“買房子送彩電”之類的銷售模式,可以改成直接打折的方式。
王葳表示,無償轉讓貨物所有權,在增值稅條例里是視同有償征稅。這是為了完善稅制或者堵塞漏洞,也是國際上通行的慣例。如果規定所有無償行為都不征稅的話,有一部分納稅人會鉆空子,說跟另外一個企業之間的行為是無償的,稅務局的稅就收不上來了。
也有企業表示,營改增將促進企業進一步規范管理,諸如“買XX送XX”的模式,到底送了多少物品原來統計很粗糙,計入銷售,賬務上會更準確。
營改增還將帶來上下游利潤的重新調整。一家建筑企業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營改增對于建筑企業而言,給出了不少過渡政策,但在跟下游企業談合同的時候,下游企業往往會提出降低成本的要求。
上述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增值稅是銷項減進項,企業實際獲取進項發票的能力,直接決定了企業稅負的升降。建筑業業態比較復雜,上游多小規模納稅人或者個體戶,獲取正規專用抵扣發票比較困難。
宮濱指出,營改增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事情,采購部門、銷售部門等業務部門能否在價格談判、合同簽署之中把增值稅的要求體現出來,是企業能在稅制改革中獲益多少的關鍵。
宮濱進一步表示,比如企業在項目招投標時,增值稅由于是價稅分離,投標價格中需要把增值稅的部分刨除掉,這意味著相同的標的,在增值稅下的價格相比營業稅要低,報價時需要作出相應調整;否則,若按營業稅報價,報價過高,容易造成投標失敗。